当前位置:金属标牌制作资讯如何打造人文机场
如何打造人文机场
2022-05-29

2017年9月7日,加快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正霖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大力推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冯局长的这一指示,中国民航的机场建设者和机场管理者掀起了一波“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热潮,本文想就人文机场建设抛砖引玉,希望借四个机场建设的风,让民航“真情服务”在机场更好的落地,让旅客出行更加温馨、舒心和称心。

一、人文机场概念

为了把人文机场建设尽可能的说清楚,首先我们得给人文机场一个定义。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套用人文的概念,人文机场就是机场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机场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旅客和员工。

广义讲,泛指机场文化;狭义讲,专指机场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

根据这一定义,人文机场必须体现两个原则:一是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二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要求民航运输在面对生命与规定的时候,毫无保留的选择生命第一、规定靠后,凡是有背于生命伦理的规定都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二是在机场服务流程和标准中,一定要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在涉及民航安全的服务(执法)环节,更需要注重文明执法、规范人员流程和言行。简单粗暴的言行,伤害他人尊严的规定必须予以清除。

重视旅客和员工的机场,一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场;重视旅客和员工的机场一定是有“大爱”的企业文化,在其行为规范上一定是利他的机场;重视旅客和员工的机场在面临利益选择时一定抛弃了狭隘的本位主义,更多的从旅客角度、从协作单位角度去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二、人文机场建设

冯局长提出的“一切从旅客的出行体验出发”就是人文机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旅客的出行体验出发的理念需要机场:

(一)提供旅客便捷出行

从旅客出行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服务产品流程和标准,尽可能让旅客在航站楼里的行走时间更短、等待时间更可控、服务体验更人性化。从旅客到达航站楼、值机、安检、登机、中转、行李托运、航站楼指示和引导、广播等环节梳理流程、规范员工行为。在不影响民航安全和违反国家法律的情况下,砍掉一切让旅客感觉不便的流程,修正一切让旅客反感的服务标准。

提高航班正常率是旅客便捷出行的必然选择。人文机场要求主体责任的机场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看待航班正常对社会、对旅客、对民航高品质发展的意义,主动担当起提高航班正常率的责任,搭建一个以机场为主,联合航空公司、地勤、航油、空管等与航班正常相关单位运行保障主体共同组建的管理机构,统一“同一机场、同一愿景、同一平台、同一标准”的理念,协同作战、紧密合作的运行管理体系,确保航班正常率稳步提升。

以航站楼为枢纽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是旅客便捷出行的保障。在可承担得起的资源和成本消耗的情况下,建立能够较有效地满足旅客出行和货物运输需要,并创造更好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人文机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关爱特殊旅客正常出行

人文机场对旅客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正常旅客的便捷出行,更要体现在满足特殊旅客的出行需求。

1、舒缓老年旅客的累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有关部门2013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据了解,到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现阶段的7%左右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高度老化,老年人的银发旅游市场也在蓬勃发展。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