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属标牌制作社会专家解读!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做好准备无需过度忧虑 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专家解读!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做好准备无需过度忧虑 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2023-03-25

“新冠肺炎或像流感一样在人间长期存在……”国内权威专家日前的相关说法让人心头一紧。这一病毒真的会和人们长期共存吗?如果真的那样,它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19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日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受访时,抛出了这个观点。他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新冠肺炎可能像流感那样长期存在吗?如果是,那又意味着什么?

民众对此无需过度忧虑

疫情暴发以来,全社会已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也因此,王辰院士此次“新冠肺炎有可能像流感那样长期存在”的言论,引起不少人的忧虑。

民众担心在情理之中,但从科学的多维角度看,没必要对此过度忧虑。

如果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那样与人类“长相伴”,那经过科学人员的努力和认识的逐步提升,我们最终会找到与它共处共生而不受其侵害的途径。

从演化的角度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内的微生物,都是和人类长期为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这其中既包括许多已经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这些非但对人体无害,还是人体所需要的,对人体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有的还会影响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效果。

也有些微生物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杆菌等,进入(入侵)人体后,会造成对人的伤害,甚至夺去人的生命。这就涉及人与这些微生物如何相处的问题。

人和微生物都在演化,且在试探和琢磨如何相处。正如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一样,如果不共戴天,则可能无法共存;如果是共生共利,则可以达成某种平衡。

虽然微生物没有大脑,不会思考,但在演化的过程中也会通过“算法”得知,如果毒力太强,致人和其他大型动物迅速死亡,它们也会灭亡,尤其是没有完整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外壳,需要依赖其他生物的细胞进行RNA和DNA复制才能存活的病毒。这里面就包括新冠病毒。

低毒性的新冠病毒确有可能长期存在

现在可以看到的是,比起2003年的SARS病毒来,新冠病毒此次“采用的策略”就是低毒性高传染性。这样才有机会感染更多的人,并长期依靠人类存活下去。这种演化趋势,决定了新冠病毒未来很有可能将长期与人类共存,就像流感病毒一样。

国外专家也有类似观点。CNBC报道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名高级研究员近日接受采访时说,“新冠病毒将成为季节性呼吸道病毒家族的一部分,让人发病”,但大部分病情会较轻。该专家说,“很多人将会轻微发病,对很多人来说会更像是流感,可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会十分严重”。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杨占秋教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杨占秋说,“除SARS病毒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个病毒出现之后又自动消失。病毒也是一个新的生命体,当还没有找到办法消灭它时,它将长期存在,否则不符合病毒存在于自然的规律。所以我赞同王辰院士的观点。”

杨占秋认为,目前,人类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但它未来导致的疾病像流感一样大规模流行的概率比较小,人们不应该太过担忧。杨占秋说,人类的免疫系统会逐渐识别新冠病毒,抵抗能力逐渐增强,病毒的致病性将减弱。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陈希对记者表示,我们应当习惯于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这是可能出现的情况。但这种共存也会使人类免疫力在不断的发展中进一步更新,能够抵御更多病毒,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现象。呼吸道疾病经常是会反复出现的,这也是需要研究疫苗的原因。疫苗研发不只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防止再次暴发做准备。从历史上看,通常传染病都会再次出现的,但一般而言,病毒会逐渐变得传染性更强,但致命性减弱。

陈希表示,很多人将新冠病毒和SARS对比,但SARS消失17年后没有再出现,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其实SARS的消失也需要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经验。

新冠病毒若长期存在,该怎么办?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极其强烈的综合冲击,中国举国被迫中断正常日程,与它开展了一场全面战争。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湖北以外的战场上取得了显著成果,疫情向全国大规模扩散的危险被遏制住了,湖北省内的形势亦开始明显好转。但是疫情是否能够很快被根除,还是不确定的。不少专家认为,不能排除新冠肺炎转成慢性流感那样,从此长存于人间。

必须说,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很少。中国虽然看上去控制住了它,但迄今并没有找到对抗它的特效办法。世界各国应当与中国通力合作,共同建立起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应对新冠病毒的体系。一旦新冠病毒真的转成慢性冬季传染病,那么它在世界其他地区爆发将不可避免。日本的情况提供了一个观察角度。

日本有发达的医疗体系,社会对流行病的警觉也比较高,但是新冠病毒还是猛烈袭击了停靠在该国的豪华邮轮“钻石公主号”。该船此疫情的爆发程度可与武汉最严重的疫情爆发区相比,此外日本本土也出现了较多病例,这一切反映出在新冠病毒面前各国社会都有其脆弱性,一旦此疫情跨年传播,下一个严重受害的国家和社会说不定是谁。

“钻石公主”号邮轮(资料图)

新冠病毒带来的冲击清晰展示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挑战的一个真实方面。全球化不是我们想要就有,想不要就可以忽略的。人类的很多共同问题将不断凸显出来,整个人类愿意不愿意都会在一些特殊关头成为利益错综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以下为白岩松和王辰对话全文,来自央视《新闻 1+1》:

白岩松:14天过去了,感到高兴的变化是什么?

王辰:由于床位的增加,应收尽收的战略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白岩松:担心的是什么?

王辰:病人收治比较晚,收治之前可能已经传染他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控制疫情传播。除了应收尽收,应收早收很关键。

白岩松: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摸排出来了吗?

王辰:摸排很重要,目前已经摸排9成以上。但具体有多少病人还不太清楚,而每天确诊的病例是实实在在的。

白岩松:武汉床位供给够了吗?

王辰:我觉得现在床位的问题很大幅度解决了。方舱医院到明天将有三万张床位,其他定点医院也达到两万左右。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床位是不是能够及时用上。比如现在收治病人的时间还相对较长,需要尽早收治。这需要规范流程,而这个流程或许还需要摸索。

白岩松:武汉危重症病人占病人的比重降到18%,什么原因?

王辰:最主要的原因是收治的病人总量多了,分母变大了。

白岩松:现在可利用的手段和药物是否明显增多?

王辰:有所增多,但也还在探索阶段。因为这个病是一个新出现的疾病,对它的规律还不了解,此前是基于过去的一些经验现在制订的一些治疗的方法。随着对病情规律的认识,我们的治疗针对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规范了,但我们的认识还非常粗浅,包括对新药、新疗法的探索都还在初级阶段。

大家知道医学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一个新药和新疗法绝对不是简单能够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既要有急迫的心情,感受到病人急迫的需要,同时要有非常清晰的头脑、非常稳健的行动,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特别提示的就是一定要尊重科学程序。

白岩松:方舱医院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高吗?

王辰:我做了一个调研,这个比例在2%-5%左右。这个或许也跟方舱医院里有一些存量、病人发病时间比较长有一定关系。另外,在方舱医院有效规范的治疗之下,一旦有重症病人,会及时转到正规医院去,流程比从家里转病人要通畅很多,能够帮助病人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

白岩松: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是否有积极作用?

王辰:这个病本身特点就是目前大部分都是轻症病人。方舱医院病人是轻症病人,从体力上、心态上都能够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和交往。方舱医院里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对于舒缓病人紧张情绪、提高生活状态和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对病情也有帮助。

白岩松:钟南山说武汉还存在人传人,在武汉阻断人传人还需要做什么?

王辰:这个病能够人传人,是由病毒的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阻断人传人,就要让它不具备人传人的条件,也就是说把传染源隔离起来,把传播途径切断。这也是我们过去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封闭小区、收治和隔离患者等的原因,用这些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白岩松: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发现?怎么治疗?

王辰: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判断主要是靠核酸检测,以后还会有抗原检测、抗体检测,这些检测方法是甄别无症状感染者有效的手段。新冠病毒或许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它所反映出来的生物学特点,我们随着认识加深,会对应制订一些医学上的防范和诊断治疗方法,并做出相应的安排和预防。

白岩松:第六版诊疗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了气溶胶传播,如何防范?

王辰:气溶胶是在一定空间内传播,所以通风至关重要,人和人之间不要太密集,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关重要。另外,跟风向的上下风口也有关系。

白岩松:拐点来了吗?

王辰:我们感觉到现在发病的趋势在放缓。总的来说,拐点是否到来取决如何定义拐点。一定要基于疾病本身的规律和基于这个规律之上,我们所采取的社会动员和一系列防控、干预措施的综合影响,拐点是一个因变量,我们控制好它的若干自变量才是重要的。

白岩松:新冠病毒可能跟我们长期共存吗?

王辰:新冠肺炎与SARS不同,SARS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很快把宿主杀死然后病毒自身也不容易存活。而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对此我们从临床诊治和生产生活防范方面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白岩松:病人痊愈之后,损伤的肺部能完全恢复吗?

王辰:我们有限的观察提示它能恢复,甚至完全恢复,但这还有待更进一步、更长期的观察,我想大家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