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及本周初,美国亚特兰大、纽约、旧金山等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停止仇恨亚裔”集会,且迅速延伸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地。
北美亚裔人士联合起来,抗议种族歧视,这次的规模可以称为历史性的。
作为父母、(准)留学生,相信你也在关注、担心激增的亚裔伤害事件。
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3月以来,已有近3800起针对亚裔人的仇恨事件报告,覆盖美国50个州 (数据来源:”制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 Stop AAPI Hate)。而纽约一地去年报告的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就比2019年增加了833%。加拿大蒙特利尔警察局也称,去年3月至12月,蒙特利尔发生的针对亚洲人的事件,比2019年多出5倍。此外,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均报告了比往年更多的针对亚裔犯罪事件。
就在亚裔奋力保护自己的同时,20日早晨,洛杉矶再次传来令人难过的消息,一位28岁的亚裔女性在早晨6点不到,遭遇枪击身亡,怀疑与种族主义有关。这名女性的孩子刚刚3岁。
美国亚特兰大爆发主题为“停止仇恨亚裔”的游行和集会
而17号在亚特兰大,一名男子进入三个不同的按摩店开枪,8人丧生,6人是亚裔。其中一位死者,是来自中国广西的母亲谭晓洁。她正要庆祝自己的50岁生日,却不幸遇害。
警长办公室发言人Jay Baker 在事发后,还为凶手辩解,说他一定是已经忍无可忍了,这对凶手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天“。后来,媒体发现Jay警察的脸书上面,曾说自己非常喜欢“新冠病毒从中国进口”字样的T恤。
同一天,在三藩市,两位亚裔老人突然当街遭到39岁的白人男子殴打,其中一位是75岁的华裔,一位是83岁的越南裔。
3月12日晚上,两名刚大学毕业的华裔女孩,在洛杉矶过街时被撞身亡。驾驶者在撞人后并没有马上停车,而是将两人拖行了近100米,两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远在中国。
虽然,这些案件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但各地纷纷有亚裔人士出来,讲述近一年发生的伤害事件。好莱坞的华裔制片人Jenny说,最近在加州路遇一名五岁左右的男孩,男孩突然冲他大喊:“我恨中国,我永远不会忘记是中国带来新冠病毒!”事后,男孩的妈妈毫无歉意。
面对一起起冲突,以及幼童嘴里说出的不善意的话,很难心情平静。
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解释这个世界?未来十年,孩子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否安全,该如何为自己争得权利并尽量保护好自己?
冲突并非一时兴起,疫情只是导火索当川普公开宣扬“中国病毒“,以及对中国的仇恨时,他的底气从哪里来呢?当一个人敢于宣扬“对立”,并且获得支持,从另一个角度说,说明他知道这套言论是有群众基础的,能够帮他获得支持。
在美国以及任何一个文化里,一直存在一个群体,他们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世界的参与度不够深,难以确切看到全球之间的连结,于是仅仅从生物学的本能出发,维护自己生物学的存在,比如种族和故土。他们会排斥与原生家庭不同的种族,与故土不一样的文化(比如,华人孩子会在美国学校里,被同学嘲笑带去的食物太奇怪)。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美国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中低收入家庭。而BBC报道称,只有不到一半(42%)的美国人,拥有护照,这个比例已经比从前显著提高了,但对比英国的76%,美国的人数占比要少了很多。
也有研究称,美国的种族问题比欧洲大陆更严重,你同意吗?
而越是受困于当地,缺少机会参与世界的人,越倾向于放大并骄傲于自己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成为其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这种“尊严维护“,在风平浪静的岁月里,可能只是局部的”言语摩擦“、”不认同“。然而,一旦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疫情、经济动荡、失业),个人生活遇到挑战,就可能转化成暴力。
近50年另一场致死性的暴力事件,同样与社会矛盾有关。1982年,身在底特律的华裔绘图师陈果仁,晚上遭到两名白人袭击,不幸身亡。两名白人是底特律的汽车工人,大背景是当时美国的汽车产业正面临日本的挑战,他们把陈果仁误认为日本人,于是冲他大喊:“就是因为你这个小杂种,我们才失业了!”
希拉里、奥巴马、马路上的白人妈妈等,都发表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反对仇恨亚裔
如今,网络上也已有很多公开渠道,支持和帮助亚裔发声。亚裔可以上网提交自己所经受的种族暴力案例。
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参与线下的运动时,一定要控制情绪,避免暴力冲突。最好提前熟悉一下路线,知晓万一发生暴力冲突时的逃生路径。
在活动中,行走时尽量靠近路障,保持警觉,一旦发生冲突,可以有所躲避。此外,请检查自己是否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勇敢沟通,用专业的态度维护个人边界历史上,针对种族的极端暴力事件,其实不如日常生活里的种族(及非种族)歧视、语言暴力、冷战孤立、以及与种族相关的性骚扰更频繁。
而中国孩子,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学习,当日常的暴力事件发生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很多孩子选择忍耐和躲避,慢慢累积,产生严重的情绪(抑郁、暴食等)问题。
那些反复被施暴的孩子,往往个人边界比较模糊,容忍他人一次次的侵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却没有勇敢沟通。
实际上,生活和职场里,很多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在最初并非有意,或者只是抱着试探的想法,想获得些好处。而正因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一再退让,甚至主动送礼物,讨好对方,助长权利的不对等,最终让双方关系发展为“施暴者”和“受虐者“的关系,天长日久,转向无声的、或者暴力的冲突对抗,两方都利益受损。
关注多元,服务贡献人类社区这句话听上去很宏观,但实际上,很多冲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日常一件件的矛盾早已累积。比如,华人多年来给人的印象是默默奋斗,一旦混出头,会把金钱转变为房产,而很少把财富用于扶助当地的社区教育、公益事业。
这次亚裔被仇视,各界的很多黑人站出来支持,表达人道关怀。但也有黑人指出,上次佛洛依德被殴打,亚裔却很冷漠,这样冷漠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支持?
这样的评价,当然并不客观,因为亚裔社群也曾有不少人,对黑人社群捐款支持。但是,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亚裔,他们看到黑人会躲避,会希望孩子跟白人结婚,而不是黑人?我朋友的父亲,因为欣赏美国多元平等,力挺我朋友留美,然而,父女在美国逛街,遇到黑人时,父亲却说:“这是劣等人,我们离远点。”
世界的反歧视之路,路漫漫,但至少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开始,避免成为一个施暴者。
人在异国,留意当地安全规则最后,提一个小建议,关于去往国外时,如何选择相对安全的住宿和活动地点。
因为暴力冲突往往发生在经济状况相对不好、警力有限的街区,我们选择住宿和学校时,需要关注一下地点。美国的一些大学名校,并非设在富人区,有的反而在治安不太好的区域。大家在选校时,可以关注一下当地的crime map(犯罪地图),英美发达国家,都会有具体到街区的犯罪地图,并用颜色提示,比如,有些深红色区域,代表犯罪率较高。
同时,出行前,一定要留意当地的safety guide (安全指南)。比如,这次两个华裔女孩遇难的洛杉矶,风险之一便是步行过马路。全洛杉矶的红绿灯设置不足,1/4的交通事故,正是行人穿越无红绿灯的马路导致的。每年,有100人左右,在过马路时遇难。这个数据虽然比很多发展中国家低的多,但是,正因为人少车少,在一些郊区路段,车速快、司机看手机,也是时有发生的。大家去到国外,一定要留意当地的习惯和风险,提前心里有数。
行万里,同时保护好自己;必要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为自己,都尽一份力。